西周时期的"武舞"对古代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有何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20:34:58
毕业论文了解中,请大家帮帮忙吧,非常感谢你们

武舞 中国古代舞蹈。具有古代体操雏形。周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当时社会风尚非常重视舞蹈,在学校、民间以及军队中,舞蹈都很盛行。学校把“大舞”作为正式课程。大舞用于庙堂祭祀,按内容和形式分为两类。一类名“武舞”,用以歌颂武功,舞时执干(盾)和戚(斧)。《淮南子·谬称训》中记载:“禹时三苗叛,三败苗而仍不服”,于是禹改以“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这种武舞,还专门有“乐师”管理和传授,舞蹈时有严格规则。可见,公元前10世纪,我们的祖先已有了韵律体操的雏形。另一类名曰“文舞”。

  对传统武术套路渊源的考察
  1 源于武舞
  不少学者指出,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存在的。实用性与情感性,可能是古人更为关注的。追溯武术套路的原始形态,应该是在神话中早已存在的武舞了。
  《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是对远古时期战争现实的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述。帝断刑天之头的精明干练,操干戚以舞的潇洒飘逸,使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凶残的搏杀技术与艺术之间的某种可能性的联系。帝操干戚以舞,已经武术表演的原始意味;不难看出,帝之舞,完全是对自己战胜刑天之喜悦心情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神话色彩较浓的描述并不能作为我们界定武术套路起源的依据,然而,它至少可以说明,这种以武为舞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西周时期的武舞,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通过神话来了解。此时的武舞,常以模拟战胜对手过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并以此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炫耀自己取得的辉煌战果。另外,在当时,武舞也常被作为一种搏杀技术的训练方式,并以集体的武舞演练方式来增强军队的士气。此时的武舞,著名的两种:一为象舞;一为大武舞。象舞是周文王时的武舞。汉代郑玄说:“象,周武王伐纣之乐,以管播其声,又为之武。”[1]大武舞是对周武王伐纣的战斗历程的描述。“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士卒皆欢乐,歌以得旦,因称之‘武夙夜’。”如果我们可以把舞武作为武术套路的原始形态的话,那么,应该说,在周代,姓舞的武术套路与姓武的武术套路,似乎是分离而并存的。只是,从现有的历史记载看,姓舞的成份更多一些。
  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一宽松的学术环境下,